蒹葭兮 > 历史军事 > 大明:诏狱讲课,老朱偷听人麻了 > 第152章 通过宦官,制衡文官集团?

第152章 通过宦官,制衡文官集团?(1 / 2)

第152章 通过宦官,制衡文官集团?

不过。

朱樉随即想到。

若是父皇年纪再大点,突然变得和唐玄宗一样昏聩了。

那大明岂不是顷刻间,就要面临倾覆大祸了。

朱樉记得,安史之乱后的大唐,太监跋扈到可是砍了两任皇帝!

这样想来朱樉又变得担忧起来。

“由于太监外戚的权力来得快,所以为了保证在官位上多坐一段时间。”

“他们会提前,对朝中会威胁到他们地位的文臣下手。”

“好比隋朝大儒刘炫,他就是被得势宦官进了谗言,贬黜除了朝堂,这还是因为他名望高,其他大臣直接被诛杀的,都不在少数。”

林澈端起茶盏,喝了口茶。

边喝茶,边等朱樉理解他刚才讲的知识。

过了一会儿,才又侃侃而谈。

“所以说跟这些无组织的力量的积累比起来,真正能积累到东西的,是朝廷!”

闻言。

朱樉清爽的目光又开始眨巴眨巴起来。

“这么说吧,朝廷的积累,主要在于赋税上。”

“一般王朝初年政治清明,天下百废待兴,所以赋税比例都是比较少的。”

“可随着朝廷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,贪官污吏也对赋税上下其手之后,朝廷想要做事,维持自己的统治,就必须加税!”

“有一组很有意思的数据”

“一个王朝末年的时候,所收的赋税。”

“比起王朝初年,最少也会高出七倍以上。”

“可是朝廷手里的赋税总额,却比王朝初年还低!”

“其中原因。”

“就是整个权力结构,都已经腐坏了。”

“贪官大行其道,将十分之九的税收,装进了自己的兜里。”

“剩下的十分之一,能有一半进入国库。”

“已然是天威犹存了!”

顿了顿,林澈看了眼,专心致志的朱樉继续道:

“而朝廷在收不够税的情况下,就只能继续加税。”

“本就背负着,极高生存压力的百姓。”

“在一道道加税的政令下,有的被逼的全家上吊、投井自杀。”

“有的直接弃田而逃,带着全家到山里当起了野人。”

“更有甚者,直接带着受不了,沉重赋税的百姓揭竿而起。”

“如此一来,朝廷能够收到税收。”

“就又减少了许多。”

“为了维持统治,剿灭作乱的流民。”

“明知道是饮鸩止渴,可朝廷最后还是只能继续加税。”

“如此往复,直到天下大乱,这个死循环才会暂时终止。”

“就跟灌溉土地,会渐渐导致土地盐碱化一样。”

“可如果不浇水,那么庄稼的收成就不好。”

“只是,浇水之后的盐碱化土地,同样也会影响收成。”

朱樉的脸色,在林澈这一顿输出后已然变得越发难看。

如果说,避免太监干政,属于能够解决的难题。

那么林澈所说的税收问题。

按照朱樉如今的见识。

他完全想不出来,该如何避免陷入加税的死循环。

林澈看着愁眉不展的朱樉,忍不住笑道:

“你小子,不要老是钻牛角尖,脑子放灵活一点。”

完全没有头绪的朱樉。

闻言,先是有些茫然,随后突然眼睛一亮。

“先生,您的意思我明白了,说到底,还是得使用制衡之策!”

“当今圣上武功赫赫,四夷归附,天下太平之日必不远矣,而随着天下太平,文官集团将会迅速崛起,将势力遍布整个朝堂。”

“若没有其他势力去制衡,那么税收减少,皇权旁落,便是顷刻之间。”

以朱樉的视角来看。

纵然林澈,在课上讲了那么多祸乱天下的宦官事迹。

可距离如今实在是太遥远了。

倒是明初的多个大案,都是文官集团贪赃枉法引发的。

至于,太监乱政?

敢在洪武帝面前,生出不轨之心的太监。

都不用等到第二天。

当天晚上,就会被洪武帝用鞭子,亲手活活抽死。

朱樉越说越来劲。

再次拿出了,他之前的理论道:

“先生,既然文官集团腐朽是在所难免的。”

“那么我觉得,还是应该培养太监去制衡,他们没有初心,就教他们初心为何物!”

“有了学识,就能提高道德底线,便能懂得何为忠君爱国,何为天下大义!”

“既然不能培养出,忧心天下的大太监,至少也应该明白,他们贪的越多,和文臣斗的越凶,朝廷倒台就越快!”

“朝廷倒了,依附朝廷吃饭的他们,自然也是不会有什么好下场。”

“再者,读过书之后,对于文臣那点弯弯绕,也不至于只会用刀子来应付了。”

“起码能坚持两三回合。”

最后一点尤其重要。

古往今来,不知道多少皇帝,派去镇守地方的太监。

最新小说: 舍弟诸葛亮 亮剑:每个兵都了不起 抗清 武布中华 悍明 隋唐小纨绔 房穿明末,开局后门通北美 我的两千四百年日记 超时空史记 朱元璋是怎么炼成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