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2章 平衡之道(1 / 2)

兵部尚书原本就候在勤政殿外,只等孟相与陈相到达后开会。

就在李北辰与孟相、陈相、兵部尚书商议西北战事时,来了两组通报。

一则,宁夏叛乱继续恶化,人数众多,情节十分恶劣。叛乱头目先是集结众人冲入宁夏巡抚公署,杀害了宁夏巡抚,夺了符印,后又杀了宁夏镇总兵官,释放囚犯,开放库银任人哄抢。

二则,城门出口处发现吏部员外郎举家携大量钱款财物逃跑,人赃并获。

对于第一个,孟相、陈相和兵部尚书商议。

孟相认为最重要的是重设宁夏总兵官,稳定军心,然后以办事稳妥、军中有威望推举了他那条线上的一位西北副总兵调任宁夏担任总兵。

陈相则推举了统帅京军的将领,理由是,该将领曾任延绥、宁夏、甘肃三镇的兵马右都御史,在边关掌管军务多年,比较熟悉边事。

兵部尚书也立马附议:“陈相说得对。杨希辰戍边多年,很熟悉西北事务。有他在,相信可以很快平定叛乱。”

杨希辰是个名气很大的文武全才,操练管理军队很有一套,是个出了名的能臣,屡破鞑靼军队。

李北辰才上任一年,除了对这些特别出名的将领外,对边关戍守将领脾性、履历及相互网络、所属党派情况了解不深。

此时完全依赖三位部门主管的意见。心中暗暗记下他们的推荐,留作后续研究使用。

李北辰本以为就这样定下来,谁知孟相突然说道:

“这杨希辰虽然是怀远大将军,但是出了名的贪墨分子,不仅贪墨军费,还奴役军士,用作私用。军中名声很差。用他去平定宁夏叛乱恐怕不妥。”

以前孟相就跟杨希辰在先帝在位期间,就在西北事务上意见不合。

孟相既对军事事务颇为精通,又推行强硬的军事政策,所以跟杨希辰多次直接冲突,曾经在先帝时举报扬希辰贪墨军费,把他送进了诏狱。还是陈相冒着丢官位的风险,把杨希辰从诏狱里捞出来的。

陈相本来就因为今天早上的事情恼火,因为他也要把贪墨的钱吐出来,心中很不爽。

加上孟相此时惺惺作态,把莫须有上不得台面的事情又搬出来说,打得就是李北辰不知情的信息差。

站起身来,指着孟相说道:

“孟相,你这个时候就不要公报私仇了。现在边关紧急,一不小心就跟鞑靼那边两头跑。赶紧解决宁夏叛乱要紧!杨希辰对于在边境作战很有经验,没有人比他更胜任去平定这次的叛乱。”

“但他贪墨军费,奴役军士是客观事实,都是你一直替他遮掩。他是能干,他是屡建奇功,但这样的人,派他去镇压叛军,就他的威望和才能。怕不是去了就当叛军头头!你怕不是收了他的钱,所以替他说话吧?”孟相质问道。

陈相气急了,怒道:“你血口喷人,东扯西拉,说话办事全是一己私心!杨希辰贪墨军费先帝并没有查实,就算是真贪了,就让他借机戴罪立功!”

“那你就是承认他贪了,然后你在先帝那里保他了?”孟相反问道。

陈相见孟相在这里胡搅蛮缠,双手一摊:“那你干脆举荐一个人吧。”

孟相一时被噎住了,其实他也觉得杨希辰是个不二人选,他不过是想不满陈相的态度,他跟杨希辰算是对头,但陈相跟杨希辰走得近。

到了这个时候,陈相提出来这个问题,不举荐也得举荐个人出来。

“臣以为,辽宁右佥都御史田伯祥堪此大任。”

辽宁右佥都御史田伯祥也是一员战斗经验丰富,骁勇善战的猛将,只是性格比较激进暴躁,欠缺谋略,人情世故,统筹协调能力一般。

陈相立刻说道:“此人性格冒进,有勇无谋,缺少大局观,不善变通,处理叛乱,恐怕容易出岔子。”

李北辰听了半天,大概明白了立马的来龙去脉,当即说道:

“你们举荐的将领都很好。杨希辰有谋略,文武双全,经验丰富,就担任总兵官。田伯祥骁勇善战,善于作战,就任命为提督,辅助杨希辰。两个人相互配合,刚好合适。”

两方提议的都用了,陈相和孟相无话可说。

至于兵部尚书,他感觉自己就是来凑个人数的。反正两个丞相都有自己的盘算。他不过是日常捡漏,做下会议纪要。

李北辰见两个丞相都很高兴,兵部尚书蒙圈,就说道:

“兵部尚书,既然调度归你管,你还是要全程跟着。你从兵部派个人去任监军。这个人要通兵法,体能好,武术好,脸皮子要厚,胆大心细。你拟个人给朕。

另外朕让徐福海安排个内侍跟着一起去。方便到时候你们遇到困难,八百里急报送回来。这样你们办事也会更安心。”

李北辰有自己的考虑。孟相对杨希辰的担心其实不无道理。

一个对边境事务熟悉,同时还能如鱼得水,既懂得军事,又有边事管理经验,多是情商高,黑白通吃的。很容易借力打力,把朝廷的军队变成自己的军队,占山为王。

再派一个性格冒进的,谋略差一些的,组成一组,“以愚困智”就是典型的平衡之道。

就时常说的,把纵

最新小说: 朱元璋是怎么炼成的 亮剑:每个兵都了不起 悍明 武布中华 我的两千四百年日记 隋唐小纨绔 房穿明末,开局后门通北美 超时空史记 舍弟诸葛亮 抗清